国外发达国家的冷库普遍采用先进的制冷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,实现了高效节能和精准控制;同时,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,实现了库存的快速周转和冷链物流的无缝衔接。此外,国外还注重环保节能,推动绿色冷库建设,并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冷库市场的健康发展。中国制冷行业和企业可以学习这些经验,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推动冷库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。
(1)规划与布局方面:
合理分布冷库网点:像美国、日本等国家,冷库分布较为均衡,与当地的产业发展、人口分布、消费需求等紧密结合。我国可以加强对冷库建设的整体规划,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农产品主产区,加大冷库建设的投入,提高冷库的覆盖率,减少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。例如,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需求,合理规划冷库的建设地点和规模,确保冷库资源的高效利用。
与产业链协同布局:国外一些地区的冷库建设与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,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。例如,冷库周边配套有农产品加工企业、物流配送中心等,方便货物的快速流转和加工增值。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,加强冷库与农业生产、食品加工、物流运输等环节的协同合作,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。
(2)技术与设备方面:
先进的制冷技术:
环保制冷剂的应用:国外在制冷剂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,积极推广使用环保型制冷剂,如二氧化碳、氨等。我国可以加大对环保制冷剂的研发和推广力度,逐步淘汰对环境有害的制冷剂,降低冷库的环境影响。
高效制冷设备的使用:国外的制冷设备具有较高的能效比,能够有效降低能耗。我国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制冷设备,或者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,提高我国制冷设备的技术水平和性能。
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:
温度、湿度等参数的精准控制:国外冷库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,能够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冷库内的温度、湿度、气体成分等参数,确保货物的储存质量。我国应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,提高冷库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。
智能仓储管理系统: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冷库货物的智能仓储管理,包括货物的入库、存储、出库、盘点等环节。例如,通过智能仓储管理系统,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定位和检索,提高仓储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。
(3)管理与运营方面:
精细化管理:冷库分级管理:日本根据冷库温度、产品、配送要求等,将冷库分为多个等级,针对不同等级的冷库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。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分级管理的模式,提高冷库管理的精细化程度,满足不同货物的储存需求。
流程优化:对冷库的入库、存储、出库等流程进行优化,确保作业环节的连续性和合理性。例如,通过优化冷库的装卸货流程,提高货物的装卸效率,减少货物在冷库内的停留时间。
信息化管理:建立信息共享平台:国外的冷库企业之间、企业与客户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平台,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。我国可以建立类似的信息平台,整合冷库资源信息、货物信息、物流信息等,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利用率,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。
冷链追溯系统:完善的冷链追溯系统可以确保货物在整个冷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。国外在冷链追溯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较为成熟,我国可以学习借鉴,建立健全的冷链追溯体系,加强对冷库货物的监管。
(4)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方面:
专业人才培养:国外对冷库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视,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培训机制。我国可以加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,培养冷库设计、建设、管理、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;同时,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,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。
行业标准制定:国外的冷库行业标准较为严格和完善,对冷库的建设、设备选型、运行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。我国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冷库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,加强对冷库行业的监管,提高冷库的建设质量和运行安全。
比如:发挥行业协会和第三方评定机构的作用,提高能效标准和推广环保制冷剂。欧美国家广泛用更严格的能效标准和环保制冷剂,如二氧化碳和氨制冷剂等。欧洲一些国家对冷库的碳排放有明确限制,并鼓励使用低碳或零碳制冷剂,通过政策和激励措施来推动市场过渡。
近年来,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追赶,冷链物流网络的日益完善,未来我国的冷库需求将继续扩大,人均冷库拥有量也在提升,冷库发展指数也将向发达国家靠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