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,化学家马里奥·莫利纳等人在实验室发现氟利昂分解臭氧的链式反应,当时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,认为这不过是“科学家的杞人忧天”。11年后,英国科考队拍摄到了触目惊心的南极臭氧空洞影像。彼时,氟利昂被人们视为现代工业的“黄金气体”,而冰箱、空调等象征工业文明的标志性电器,正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。
面对各方不同的声音,28个国家的代表,在1985年3月22日聚集在奥地利首都,签署了一份名为《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》(以下简称《维也纳公约》)的文件。那时候,南极臭氧空洞的耗损尚未发表公布,人们更未曾料想到这份公约究竟会在将来发挥怎样的作用。
截至2024年底,多边基金已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约43.4亿美元援助,中国累计获得多边基金赠款约15.5亿美元,成功实施32个行业计划和400多个单个项目。
近四十载,中国在这场跨越世纪的修复行动中完成的,不仅是技术的更迭替代,更是从全球治理参与者逐步迈向引领者的重大转变。当北京冬奥会的二氧化碳制冷冰面映出璀璨灯光,当全球每五台新装空调中就有四台是中国制造,且采用臭氧层友好技术,一项项成果都在证明: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代价,而是文明进阶的必由之路。这正是《维也纳公约》四十年历程留给未来最珍贵的遗产。